新聞資訊
中國維生素企業已經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卻不爲普通消費者所熟知……
一進入藥店,琳琅滿目的維生素片擠滿了貨架,價格上至幾百元,下至幾塊錢。那麽,售價高達幾百元的維生素片是否物有所值呢?琳琅滿目的維生素片擠滿了貨架,價格上至幾百元,下至幾塊錢。那麽,售價高達幾百元的維生素片是否物有所值呢?
通常,擺在貨架顯著位置的是天然複合維生素片,這種維生素多作爲保健食品類使用。藥店“櫃姐”在推銷時,往往會在“天然”二字上大做文章,稱天然的維生素與貨架底部售價僅2元的化學合成的維生素片不同,更健康。因此,天然複合維生素理所當然售以高價。
可實際上,目前無論“人工合成”還是“天然合成”的維生素片采取的都是細菌發酵法,科學家多年研究證明,大部分天然維生素和人工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及生物活性幾乎一模一樣。
所謂的天然複合維生素片不過是一種食品。企業隻要保證成分安全,在合法範圍忽悠消費者就成。曾有媒體爆料,某售價上千元的保健品,竟全用澱粉當原料,肆意“碾壓”消費者的知情權。而藥店出售的平價維生素片一般會印有非處方藥品标志,按食藥監規定生産,審核嚴格。
維生素行業并非僅僅停留在藥房貨架這一方窄窄的天地當中,在普通消費者不常接觸的領域,其發揮的作用超乎想象——維生素在飼料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維生素企業也在不知不覺中,羽翼漸豐,其中,新和成公司的表現近來尤爲亮眼。
維生素寡頭的兩大推手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成爲了一雙推手,爲我國維生素企業插上了翅膀。4月中下旬,維生素D3價格與年初相比,漲幅達到了近百分之300。
對于這次離譜的漲價,專家也無可奈何。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稱,受疫情影響,醫療健康相關的原輔料都進入了瘋狂漲價的節點,一是因爲維生素沒有太多可替代品,二是維生素涉及行業非常廣,從食品到飼料都需要。
對于這次離譜的漲價,專家也無可奈何。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稱,受疫情影響,醫療健康相關的原輔料都進入了瘋狂漲價的節點,一是因爲維生素沒有太多可替代品,二是維生素涉及行業非常廣,從食品到飼料都需要。
價格的飙漲讓維生素生産巨頭出盡風頭。
由于維生素多個品種漲價,國内維生素生産寡頭新和成股價暴漲,創造了曆史新高。新和成的主要産品是維生素A,此類産品行業集中度較高,因此生産企業議價能力往往都很強。對于疫情的“助攻”,新和成喜不勝收,預計一季度實現淨利8.68億元-9.7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70~90,并投入超百億實施産能擴張。由于維生素多個品種漲價,國内維生素生産寡頭新和成股價暴漲,創造了曆史新高。新和成的主要産品是維生素A,此類産品行業集中度較高,因此生産企業議價能力往往都很強。對于疫情的“助攻”,新和成喜不勝收,預計一季度實現淨利8.68億元-9.7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70~90,并投入超百億實施産能擴張。
不過,新和成的業績走向被另一大國際維生素巨頭巴斯夫所左右,維生素A上遊核心中間體檸檬醛的産能百分之75掌握在巴斯夫手上,新和成僅僅占比百分之15。因此在短時間内,新和成很難完全掌控市場的命脈。
但意外卻給了新和成掙脫束縛的空間——巴斯夫工廠一着火停工,新和成就立馬抓住機會,迎頭趕上。
2014年3月中旬,巴斯夫在德國的檸檬醛生産線發生火災,不得不關閉工廠。這場大火直接導緻了全球檸檬醛的供應嚴重緊張,一聽到這個消息,新和成立馬對維生素A實行全方面停止報價、停止接單的雙停策略,此外上調維生素報價。調整價格後,維生素A價格漲幅達百分之62.5,維生素E價格漲幅約爲百分之22,新和成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2017年10月,巴斯夫工廠又遭遇了一場大火,工廠又停産,維生素A的價格被推向zui高點。由于維生素A是典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處于寡頭壟斷格局,目前全球隻有新和成、帝斯曼、巴斯夫、安迪蘇等6家企業供應,産能合計3.64萬噸/年。新和成這次也沒有浪費機會,巴斯夫的停産直接讓後者股價暴漲。
到了今年4月底,新和成再次抓住機會,創造了自身的功成名就。不過,這次導火索并非巴斯夫工廠火災,而是因爲新冠病毒疫情。
當疫情在中國進入下半場時,歐美國家正慘遭病毒肆虐。受疫情影響,巴斯夫工廠停工,于是新和成又再次登上舞台。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新和成向好的局面還将維持很長一段時間。除了維生素A這一推手,蛋氨酸也讓新和成錦上添花。
蛋氨酸的制造工藝十分複雜,原料多爲易燃易爆危險品,和維生素A類似,該行業同樣呈寡頭壟斷格局,目前全球生産企業僅8家。其中赢創、安迪蘇和諾偉司市場占有率達百分之74,且都分布在中國以外。同樣受到疫情影響,這三家工廠的産能被大幅削減,因此蛋氨酸價格開始上漲。
新和成“因禍得福”,本來已有5萬噸蛋氨酸産能,2020年新增投産10萬噸,2021年預計再投産15萬噸,一舉成爲國内企業新增産能zui多的公司,如果蛋氨酸價格持續上漲,新和成2020年業績将增長百分之50以上。
進擊的豬飼料
盡管新和成如日中天,但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該維生素寡頭企業卻是鮮爲人知的存在。一方面,維生素主要應用于食品飲料、醫藥化妝品和飼料領域,其中,維生素應用于飼料領域占總量的百分之50以上。維生素A和維生素E應用于飼料行業的占比更是分别達到百分之80和百分之68。而這些領域并非普通消費者日常能接觸到的。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是全球維生素主要生産國,但有超過百分之70的産品卻是用于出口的。就這樣,中國維生素公司就在大衆眼皮底下,“不爲人知”地蓬勃生長。
2018年,新和成實現營收86.83億元,淨利潤30.79億元,淨資産收益率達到百分之20.54,當時,這家巨頭創造了近5年以來的zui好成績。但當時間軸滑到了2019年,新和成的業績同比卻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造成業績如此大起大落的罪魁禍首,除了有巴斯夫工廠的停産與複産原因之外,還受到了豬瘟影響。2018年8月,我國部分省份發生豬瘟疫情,造成大量生豬死亡,市場對豬飼料的需求直線下滑,這對新和成的業績造成了直接影響。
從長遠來看,由于豬價持續上漲,我國生豬養殖預期頭均盈利不斷回升。生豬銷售收入持續回升,這也直接帶動了豬飼料市場。這對于新和成等維生素企業來說,未來的銷路通暢的很。
2017年,各類豬飼料價格清一色上漲,究其原因,維生素價格飙漲就是其幕後推手。當時,維生素添加劑預混料價格上漲幅度高達百分之50,每噸預混料成本暴漲1600-2000元,這種跳躍式的上漲導緻了飼料價格上漲。
值得一提的是,維生素的價格生态十分脆弱,工廠因檢修、環保政策等問題臨時停産是常态,豬飼料價格也跟着浮動。
比如2017年的這次漲價,背後原因就是環保政策的實施,導緻上遊原料供應廠家停産停業,造成市面上原料供應不足,從而誘使原料價格上漲,維生素銷售價格也跟着水漲船高,zui終蝴蝶的翅膀扇到了豬飼料行業。
那麽,除了新和成,我國其他維生素企業的現狀又如何呢?
藏在身邊的隐形大佬
上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爲降低制造成本,開啓了産業轉移的漫長詩篇,當時,中國人力物美價廉,成爲了這些企業的首選。這些企業中不乏有制藥企業,于是,世界原料藥的生産中心由歐美、日本轉向發展中國家。
趁着這一東風,中國維生素産業苦心研發,并迅速崛起。2006年,中國維生素總産量15萬噸,占全球份額的百分之46;到2015年,這一數字便增長到了26萬噸,占全球份額上升至百分之70。
而一大批維生素企業也從中脫穎而出:
花園生物是全球zui大的維生素D3生産商,市場份額高達百分之30,與此同時,這家公司還是國内唯一具有NF級膽固醇生産能力的生産商;
新和成成功跻身全球第三大維生素巨頭,國内維生素A和維生素E的zui大生産商,也是國内唯一擁有檸檬醛自主知識産權的企業;
浙江醫藥是我國重要的原料藥和制劑生産企業,是國家維生素、抗耐藥菌抗生素、喹諾酮産品重要的生産基地,也是國内zui大、全球第三大天然維生素E生産商。
與此同時,危機也悄悄潛伏在四周,它們就像一群隐藏在暗夜的狼群,躍躍欲試,等待着反撲的絕好時機。
浙江醫藥李春波董事長曾坦言:“縱觀浙江醫藥的發展曆史,浙江醫藥是從做原料藥起家,重點爲維生素類産品,這種以原料爲導向的企業發展模式,遲早要受到極大的制約”。
回溯中國維生素企業的曆史,它們大都有這樣的通病——以原料藥爲起點。
原料藥企業多爲生産粗放型企業,換句話說,中國維生素企業大都低調地活躍在産業鏈上遊,工藝簡單,對技術要求低,産品競争激烈;對工藝複雜、技術要求高、質量要求高的新型和複雜産品則供給不足。
因而,不管它們頭戴的皇冠有多重,都不爲廣大消費者所了解。想要走得更遠,它們的當務之急便是向生産精細型制劑企業轉變。
從2015年以來,全球維生素行業的帶領者帝斯曼和巴斯夫在維生素生産環節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這一舉動再次擠壓了中國維生素企業的市場。中國維生素企業的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國際維生素産業經過多年的分化、改組、并購,已經形成了集中度很高的全球市場競争格局,基本形成了中國、巴斯夫和帝斯曼的三極格局。中國維生素企業想要破局,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耕耘。